- 道,可道也,非恒道也;名,可名也,非恒名也。无名,万物之始也;有名, 万物之母也。故:恒无欲也,以观其眇;恒有欲也,以观其徼( jiào)。两者同出,异名同谓;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
译文:【引道】“道“所蕴含的规律,并非一般的道;名所展示的现象,并非一般的名。无名,是万物的开始;有名,是万物的源头。所以,经常保持没有欲念的状态,可以观其微妙;经常为欲念所纠缠,只能粗察表象。无名和有名同自道出,但名称各异,它们又属同源;那原始而又原始的道,是产生一切变化的总门。
-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恶( wù)矣;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矣。有无之相生也, 难易之相成也;长短之相形也,高下之相盈也;音声之相和( hè)也,先后之相随也。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。万物作而弗始也,为(wéi)而弗恃( shì)也,成功而弗居也,夫唯弗居,是以弗去。
译文:【对立统一】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,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。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,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。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,难和易互相形成,长和短互相显现,高和下互相充实,音与声互相谐和,前和后互相接随——这是永恒的。因此圣人用“无”的力量驱动行事,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: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干预,施以行为,而不加自己的倾向,功成业就而不自居。正由于不居功,就无所谓失去。
- 不上贤,使民不争;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;不见(xiàn)可欲,使民不乱;是以圣人之治也,虚其心,实其腹,弱其志,强其骨;恒使民无知无欲也,使夫智不敢弗为而已,则无不治矣。
译文:【尺度】不过分推崇有圣贤,民不争名;不过分珍视稀有财物,民不觊觎;不显露能引起贪念的事物,民心不乱。因此,圣人的治理方向是:清空逾越的心思,填饱的肚腹,减弱的不良意图,增强的筋骨体魄;使普通人没有过分的机巧欲念,使有智慧的人不敢妄为造事,必将天下太平。
- 道中,而用之又弗盈也;渊呵,似万物之宗;挫其锐,解其纷,和其光,同其尘,湛( zhàn)呵,似或存;吾不知谁之子,象帝之先。
译文:【释道】大“道”守中,运用规律之后而无穷尽;深远啊,它好象万物的祖;消磨它的锋锐,消除它的纷扰,调和它的光辉,混同于尘垢,隐没不见,又微微存在;我不知道它是什么引起的,似乎出生在天地之前。
- 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;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;天地之间,其犹橐(tuó) 龠( yuè)舆(yu)?虚而不屈,动而愈出;多闻数穷,不若守于中。
译文:【释中】天地是无所谓仁爱,对待万事万物都一样;圣人也没有仁爱, 对待百姓一视同仁;天地之间,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?它空虚而不枯竭,越鼓动风就越多,生生不息;更多的获取无穷尽的事物,不如静守道中规律。
- 谷神不死,是谓玄牝( pìn );玄牝之门,是谓天地之根;绵绵呵若存,用之不堇(jǐn)。
译文:【道无尽】生养天地万物的道(谷神)是永恒长存的,叫做玄妙的母性;玄妙母体生育的产门,是天地的根本;连绵不绝啊!它就是这样不断的永存,作用是无穷无尽的。
- 天长地久,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,以其不自生也,故能长生;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,外其身而身存;不以其无私邪,故能成其私。
译文:【方法论】天长地久,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,是因为它们不靠自己而存在,而是自然运行,所以能够长存;因此,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,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,不自利而利他,反而能保全自身且长存;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,才能成就他的自身。
- 上善若水。水善利万物而有静,居众人之所恶(wu),故几(ji)于道矣。居善地,心善渊,予善天,言善信,政善治,事善能,动善时。夫唯不争, 故无尤(you)。
译文:【水】擅于行事者要像水一样。水擅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,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,所以最接近于“道”。居处在合适的地方,保持空杯心态,待人擅于真诚、友爱和无私,说话擅于格守信用,为政擅于治理, 处事能够擅于发挥所长,行动擅于把握时机。拥有无争的德行,所以没有困难与障碍。
- 持而盈之,不如其已(yi);揣而锐之,不可长葆之;金玉盈室,莫之守也, 富贵而骄,自遗(wèi )咎( jiù )也;功遂身退,天之道也。
译文:【知度】执持盈满,不如适时停止;显露锋芒,锐势难以保持长久; 金玉满堂,无法守藏;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,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;一件事情做的足够圆满,就要含藏收敛,这就是自然的规律。
- 营魄抱一,能毋离乎?抟(zhuan)气致柔,能婴儿乎?涤除玄鉴,能毋疵
(ci)乎?爱民治国,能毋以为乎?天门启阖,能为(wei)雌乎?明白四达, 能毋以知(zhì )乎?生之,畜(xù )之,生而弗有,长而弗宰也,是谓玄德。
译文:【合一】精神和形体合一,能不分离吗?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,能像婴儿的无欲状态吗?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心灵,能没有瑕疵吗?爱民治国能遵行规律吗?感官与外界的对立变化相接触,能宁静吧?明白四达,能不用心机吗?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,产生万物、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,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,这就叫做“玄德”。
- 卅(sà)辐同一毂[gǔ],当其无,有车(jū)之用也。埏埴[shān zhí]而为器, 当其无,有埴器之用也。凿户牖[yǒu],当其无,有室之用也。故:有之以为利,无之以为用。
译文:【释无】三十根辐条汇集成轮毂[gǔ],轮毂有了中空的地方,才能为车所用。揉和陶土做成器皿,器具有了中空的地方,才有器皿的作用。开凿门窗建造房屋,四壁内有了门窗的空虚部分,房屋才能发挥作用。所以,“有” 使其产生基础,“无”使其发挥作用。
- 五色使人之目盲,五音使人之耳聋,五味使人之口爽,驰骋畋[tián]猎使人心发狂,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。是以圣人之治也,为腹而不为目,故去彼而取此。
译文:【释欲】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;嘈杂的声音使人辨识失灵;浓厚的杂味使人味觉受伤;纵情捕猎使人心思狂野;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于不轨。因此,圣人致力于基本的维生事务,不耽乐于感官的刺激,所以要有所取舍。
- 宠辱若惊,贵大患若身。何谓宠辱若惊?宠之为下也,得之若惊,失之若惊, 是谓宠辱若惊。何谓贵大患若身?吾所以有大患者。为吾有身,及吾无身。有何患?故:贵为身以为天下,若可以托天下矣;爱以身以为天下,汝可以寄天下。
译文:【立志】常人得到赞誉或批评,都会感到慌恐,感觉患得患失,好像患病一样。什么叫做“宠辱若惊”呢?因为人们把赞誉看得很尊贵,把批评看得很卑贱;所以得到这些好像受到惊吓,失去这些也大都感到慌恐,都会感到心神不宁,这就叫做“宠辱若惊”。为什么会“患得患失”呢?我之所以有担忧、担心,正是因为我过分重视自身,很在乎利益得失;如果我不过分注重自身得失,不过于把利益当回事,把个人得失从心内拿去,将不会再患得患失。所以,只有把自己与为天下做事统一起来,才能治理好天下事;只有立志全心为天下做事,才能被寄以天下重任。
- 视之而弗见,名之曰微。听之而弗闻,名之曰希。搏之而弗得,名之曰夷。三者不可致诘(jié),故混而为一。一者,其上不谬,其下不惚(hū),寻寻呵,
不可名也,复归于无物,是谓无状之状,无物之象,是谓沕(mì)望。随而不见其后,迎而不见其首。执今之道,以御今之有,以知古始,是谓道纪。译文:【阅微见广】观察却看不见,叫作“微”;倾听却听不见,叫作“希”;抚摸却摸不到,叫作“夷”;这三者不做区分,将其所蕴含的同样的规律命名
为“一”。一者,它的高处不明亮,它的低处不阴暗,隐隐约约,没有表象, 然后指向“无”,这叫做没有形状的表象,没有实物的形象,叫作“沕望”。迎着它,看不见它的头,跟着它,也看不见它的尾。把握现在的规律,并应用到现在的种种事物中,就可以了解到自古以来的规律,这就是道的规律。
- 古之善为道者,微妙玄达,深不可识。夫唯不可识,故强为之容,曰:“与呵,其若冬涉水;犹呵,其若畏四邻;俨呵,其若客;涣(huàn)呵,其若冰泽;沌呵,其若朴;混呵,其若浊;旷呵,其若谷。”浊而静之徐清,安以动之徐生,保此道者不欲盈,夫唯不欲盈。故能蔽而不成。
译文: 【谓道】古时候擅于运用规律的人,微妙通达,深刻玄远,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。正因为不了解“道”,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:小心谨慎,好像 冬天踩着水过河;警觉戒备,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;恭敬郑重,好像要去 赴宴做客;行动洒脱,好像冰块缓缓消融;纯朴厚道,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 原料;旷远豁达,好像深幽的山谷;浑厚宽容,好像不清的浊水。谁能使浑 浊安静下来,慢慢澄清?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,慢慢显出生机?保持这个“道” 的人不会自满。正因为他从不自满,所以能够去故更新。
- 至虚极也,守静督也,万物旁作,吾以观其复也。夫物芸芸,各复归于其根, 归根曰静,静是谓复命。复命常也,知常明也。不知常,妄作凶。知常容, 容乃公,公乃王,王乃天,天乃道,道乃久,没身不殆。
译文:【自然规律】使心灵达到虚寂的极点,使生活坚守清静不变,万物万物都顺其自然,我可以从中考察其往复的道理。万物纷纷芸芸,各自返回其根本,返回其根本叫“静”,“静”归于“命”,“命”是自然的,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智慧。不按规律的轻妄举止,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。按规律做事是有容的,有容必会公正,公正就能“王”(王的本意是沟通天地的人),“王”才能符合“天”,“天”自然符合“道”,符合道才能长久,永远不会消亡。
- 太上,不知有之;其次,亲誉之,其次,畏之,其下,侮[wǔ]之,信不足, 案有不信。猷[yóu]呵,其贵言也。成功遂事,而百姓谓我自然。
译文:【“道”级】最高的“道”,感受不到它的存在;次一级,亲近并赞誉它;再次一级,人们畏惧它;更次一级,人们轻慢于它;倘若能力等级不足以使人信服,人们便不会信服。(省略原文感概部分)。当事情成功后,人们会说:“本该如此”。
- 故大道废,案有仁义?知慧出,案有大伪?六亲不和,案有孝慈?邦家昏乱, 案有贞臣?
译文:【此消彼长】因此,大道废弃,何谈仁义?智慧弘扬,怎么会有虚伪? 六亲不和睦,怎么会有父慈子孝?君王昏庸无道,国家政治黑暗,怎么会有忠贞的臣民?
- 绝圣弃知,民利百倍。绝仁弃义,民复孝慈。绝巧弃利,盗贼无有。此三言也,以为文未足,故令之有所属。见素抱朴,少思寡欲,绝学无忧。
译文:【绝学无忧,参透本源】不推崇聪明智巧,人们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; 不推崇仁义,人们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;不推崇机巧利益,盗贼便不会滋生。弃圣智、去仁义、忌巧利这三种方式都是思想懒惰的掩饰,所以要使这些方法拥有适用范围。保持原生的纯洁本性,减少外在的私欲杂念,拥有顶级学识,才能免于忧患。
- 唯与诃,其相去几何?美与恶,其相去何若?人之所畏,亦不可以不畏,恍呵其未央哉。众人熙熙,若享于太牢而春登台。我泊焉未佻[tiāo],若婴儿之未孩。累呵似无所归,众人皆有余,我独遗,我愚人之心也,惷惷呵。俗人昭昭,我独昏呵,俗人察察,我独闵闵呵,惚呵其若海,恍呵其若无所止。众人皆有以,我独顽以鄙。吾欲独异于人,而贵食母。
译文:【独辟蹊径】赞扬和斥责,能有多大的差距呢?美好和丑恶,又相差多少?别人所畏惧的,也不可不畏惧,自古以来就是如此。众人都兴高采烈, 如同享受极为丰富的美食一般,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。唯独我心如止水, 淡泊宁静,如同母体中的婴儿。(省略原文感概部分)。众人都有其凭借的能力,而我却愚顽且不同。我特立独行的从根本里获取说凭借的能力。
- 孔德之容,唯道是从。道之物,唯恍唯惚,惚呵恍呵,中有象呵,望呵惚呵, 中有物呵,幽呵冥呵,中有精呵。其精甚真,其中有信。自古及今,其名不去,以顺众父。吾何以知众父之然?以此。
译文:【“形而上学”】通透之德的内在含义,是依从于“道”的。“道” 的事物展现,恍恍惚惚,亦真亦幻,其中有万物的表象,似有似无,其中有万物的根本。意识深幽冥远,其中有万物的精华。其精华的真实程度毋庸置疑,这就是确信无疑的依据。从古至今,这种展示都一直存在,用它可以了解众生万物的规律。我如何知道众生万物的规律?用的就是这种方法。
- 炊者不立,自视者不彰,自见者不明,自伐者无功,自矜者不长。其在道也, 曰:余食赘[zhuì]行,物或恶之,故有欲者弗居。
译文:【弗居】用一个支点难以支撑饭锅立起;用孤立的视角观察事物很难全面;自己审视自身难以明辨是非;自己攻伐自身难有实际功效;自傲居功者富贵难以长久。吃饭时总比别人多盛,行军时总是跟在别人后面,人人都厌恶这些的行为。所以有志于功业的人,不会使自己处于这样的状态。
- 曲则全,枉则直。洼则盈,敝则新。少则得,多则惑。是以圣人执一,以为天下式。不自视故彰,不自见故明,不自伐故有功,弗矜故能长,夫唯不争, 故莫能与之争。古之所谓曲则全者,几虚语哉,诚全归之。
译文:【执一】弯曲则可保全,屈枉则可伸直,低洼则可盈满,破旧则可更新,少取则可多得,贪多反而疑惑。所以圣人守一,以作为天下的法则。不
片面自视,则可以全面;不自以为是,以明辨是非;不自我攻伐,才有实质功效;不自大自满,才能够长久。唯有“不争”,所以没有人能与其争。古时候所谓“弯曲求全”的话,难道是假的么!实际上所有规律都是如此。
- 希言自然,飘风不终朝,暴雨不终日,孰为此?天地而弗能久,而况于人乎?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,德者同于德,失者同于失。同于德者,道亦德之。同于失者,道亦失之。
译文:【劝道】简单的表述规律:狂风不会一直的刮个不停,暴雨也不可能一直下起来没完,这是为什么呢?天地做事情都不能长久,何况我们人做事情呢?所以,只要以道的方式做事情,其表现就会和道一样;以德的境界行事,其表现就会和德一样;以错误的观念处理问题,其结果必然是失败的。和道相一致的,道会乐见其成;符合德的行为,道也会乐于相助;持错误观念的,道只能使其一错再错、错上加错。
- 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。萧呵寥呵,独立而不改,可以为天地母。吾未知其名, 字之曰道,吾强为之名曰大。大曰逝,逝曰远,远曰反。道大,天大,地大, 王亦大。国中有四大,而王居一焉。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译文:【道始】有一种存在,浑然而成,先于天地而生。它处在寂静,清澈的状态之中,独立存在着,它不依赖于任何其他力量而改变,其循环往复地运动不息,可以说它就是天地的源头。我未知其名,就给它起个字叫”道“,
勉强给它起个名就叫”大“。它极其博大,无边无际,慢慢消逝;它消逝的极远极远,又由极其远的地方返回。所以,道、天、地、王都是“大”。国中有这四大,而王是其中之一。人依存于地,地依存于天,天依存于道,道依存于自然。
- 重为轻根,静为躁君;是以君子终日行,不离其辎[zī]重。虽有阛馆,燕处则昭若,若何万乘(shèng)之主而以身轻于天下?轻则失本,躁则失君。 译文:【上下轻重缓急】重是轻的根本,静是躁的主导。所以君子的日常行动, 都可带其物资,即使有奢华的馆驿,闲居才超然;王者怎可不分轻重?轻浮就会失掉根本,急躁就会失掉主导。
- 善行(xíng)者无辙( zhé )迹,善言者无瑕谪( zhé ),善数者不以筹策。善闭者无关楗( jiàn )而不可启也,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。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,物无弃财,是谓袭明。故:善人,善人之师;不善人,善人之资也。不贵其师,不爱其资,虽知乎,大迷也,是谓眇要。
译文:【学习】擅于行进者,不留辙迹;擅于言谈者,没有瑕疵;擅于计数的,用不着竹简;擅于锁止者,不启动关键点无从开启;擅于捆缚者,没有绳头令谁也无法解开。因此,圣人经常救人,而没有遗弃人;擅于物尽其用, 而没有废弃的物品,这叫内藏聪慧。所以优秀的人是优秀人的老师,一般人是优秀人的借鉴。不尊重自己的老师,不珍惜借鉴作用,虽然聪明,实则糊涂,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。
- 知其雄,守其雌,为天下溪;为天下溪,恒德不离;恒德不离,复归于婴儿。知其荣,守其辱,为天下谷;为天下谷,恒德乃足;恒德乃足,复归于朴。知其白,守其黑,为天下式;为天下式,恒德不忒( tè );恒德不忒,复归于无极。朴散则为器,圣人用之则为官长(zhǎng ),夫大制无割。
译文:【太极】知道什么是强,却能守弱,犹如山间的溪涧;天下的溪涧, 恒德不离,回归到纯真状态。知道什么是荣,却能安于平凡,犹如最低之地; 天下最低之地,恒德乃足,回归到原生状态。知到什么是明,却能守暗,这是的典范,天下的典范,恒德不忒,回归到无穷无尽。原始的不适宜去掉才能制作而成器物,有能者去其“朴”将能成为管理者,总之,道理是这样的。
-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,吾见其弗得已。夫天下神器也,非可为者也。为者败之, 执者失之。物或行或随,或嘘或吹,或强或羸( léi ),或培或隳( huī ), 是以圣人去甚、去大、去奢。
译文:【天下神器】若仅为了获得天下事物而去争取,我认为他不可能真的得到。天下的至强之力,不要仅仅为了获得他(应该为了使它发挥价值),否则,要么结果失败,或者即便一时得到,未来也将失去。世间万物有前有后, 有缓有急,有强有弱;有的安居,有的危殆。因此,圣人要去除极端、过度、奢侈行为。
- 以道佐人主,不以兵强于天下,其事好还。师之所居,楚棘( jī )生之,善者,果而已矣,毋以取强焉。果而勿骄,果而勿矜,果而勿伐,果而不得已居,是谓果而不强。物壮则老,谓之不道,不道早已。
译文:【物极必反】依照“道”为主要原则,不单以武力逞强于天下,逞强好胜必然会得到报应。军队所到之地,荆棘横生,大战之后,必有荒年。善用兵者,只要达到用兵的目的也就可以了,并不逞强好斗。达到目的不骄横, 达到目的也不夸耀,达到目的也不自以为是,有此结果因为身不由己,达到目的却不逞强。事物过去强大就会走向衰朽,这就说明它不符合于“道”, 不符合于“道”的,很快就会消亡。
- 夫兵者,不祥之器也,物或恶之,故有道者弗居。君子居则贵左,用兵则贵右,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。兵者不祥之器也,不得已而用之。铦 xiān 袭为上,勿美也,若美之,是乐杀人也。夫乐杀人,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。是以吉事上左,丧事上右,是以偏将军居左,上将军居右,言以丧礼居之也。杀人众,以悲哀泣之,战胜,以丧礼处之。
译文:【武】兵器啊,是不祥的东西,人们都厌恶它,所以有“道”的人不使用它。君子平时居处就以左边为贵,而用兵打仗则以右边为贵。兵器不祥的东西,万不得已而使用它,最好淡然处之,胜利了也不要自鸣得意,如果自以为了不起,那就是喜欢杀人。凡是喜欢杀人的人,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。吉庆的事情以左边为上,凶丧的事情以右方为上,偏将军居于左边,上将军居于右边,这就是说要以丧礼仪式来处理用兵打仗的事情。战争中杀人众多, 要用哀痛的心情参加,打了胜仗,也要以丧礼的仪式去对待战死的人。
- 道恒无名,朴虽小,而天下弗敢臣,侯王若能守之,万物将自宾,天地相合, 以俞甘露,民莫之令而自均焉。始制有名,名亦既有,夫亦将知止,知止所以不殆 dài 。俾 bǐ道之在天下也,犹川谷之于江海也。
译文:【政道】“道”永远是无名而原始的,它虽然很小不可见,天下没有谁能驱使它。侯王如果能够依照“道”的原则治理天下,百姓们将会自然地归从于它。天地间阴阳之气交融,就会降下甘露,人们不必指使它而会自然均匀。治理天下就要确立管理体制,制定各种制度,确定各种名分,任命官长办事;规则既已存在,就要有所制约,适可而止;知道制约、适可而止, 则没有危机。“道”存在于天下,就像江海,一切河川溪水都归流于它,使万物自然宾服。
- 知人者智也,自知者明也。胜人者有力也,自胜者强也。知足者富也,强行者有志也。不失其所者久也,死而不忘者寿也。
译文:【修养】能了解、认识别人叫做聪明,能认识、了解自己才算智慧。能战胜别人算是能者,能克制自己才算强者。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,坚持力行、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。不离失本分的人能长久,身死而不被遗忘才是真的长寿。
- 道泛呵,其可左右也,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。万物恃之而不辞,则恒无欲也, 可名于小,万物归焉而弗为主,可名于大。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,以其不为大也,故能成大。
译文:【道大】大道广泛流行,左右上下无所不到,万物依赖它生长而不推辞,完成了功业,办妥了事业,而不占有名誉。它养育万物而不自以为主, 可以称它为“小”,万物归附而不自以为主宰,可以称它为“大”。正因为他不自以为大,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大、完成它的大。
- 执大象,天下往,往而不害,安平泰,乐与饵,过客止。故道之出言也,曰: 啖呵其无味也,视之不足见也,听之不足闻也,用之不可既也。
译文:【叹道】谁掌握了那伟大的“道”,普天下的人们便都来向他投靠, 而不互相妨害,大家和平而安泰,音乐和美好,使路人都为之停步,用言语来表述大道,是平淡而无味儿的,看它,看也看不见,听它,听也听不见, 而它的作用,却是无穷无尽的,无限制的。
- 将欲歙 xī之,必固张之。将欲弱之,必固强之。将欲去之,必固兴之。将欲夺之,必固与之。是谓微明:柔弱胜刚强,鱼不脱于渊,邦利器不可以示人。译文:【运动(阴阳转换)】想要收敛它,必先扩张它;想要削弱它,必先加强它;想要废去它,必先抬举它;想要夺取它,必先给予它。这就叫做虽然微妙而又显明,柔弱战胜刚强。鱼的生存不可以脱离池渊,国之神器不可以向人炫耀。
- 道恒无名,侯王若能守之,万物将自化。化而欲作,吾将阗 tián 之以无名之朴。阗 tián 之以无名之朴,夫将不辱。不辱以静,天地将自正。
译文:【无名】道永远是不直接展现的,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用的。侯王如果能按照“道”的原则行事,万事万物就会自我发展。自我生长而产生贪欲时,我就要用“道”来镇住它。用“道”的原生之力来镇服它,就不会产生贪欲之心了,万事万物没有贪欲之心了,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、安宁。
-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,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。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,下德为之而有以为,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,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,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。故失道而后德,失德而后仁,失仁而后义,失义而后礼。夫礼者忠信之薄也,而乱之首也,前识者道之华也,而愚之首也,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,居其实而不居其华,故去彼而取此。
译文:【去伪存真】“上德”的人不外显有德,实际上是有“德”;“下德” 的人外显不失“德”,实际是没有“德”的。“上德”之人“不取而无”, “下德”之人“为之而得”,上仁之人“为之而失”,上义之人“为之而失”, 上礼之人“付出而无人响应”,于是就拧着胳膊强引别人。所以,失去了“道” 而后才有“德”,失去了“德”而后才有“仁”,失去了“仁”而后才有“义”, 失去了“义”而后才有“礼”。“礼”这个东西,是忠信不足的产物,而且是乱象的显现。所谓“先知”,不过是“道”的表象,愚昧源头。所以大丈夫取其厚,不居于薄;取其实效,不居虚华,所以要舍弃虚华而取其实效。
- 昔之得一者,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宁,神得一以灵,谷得一以盈,万物得一以生,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。其致之也:谓天毋已清将恐裂,谓地毋已宁
将恐废,谓神毋已灵将恐歇,谓谷毋已盈将恐竭,谓万物毋已生将恐灭,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 jué。故必贵而以贱为本,必高而以下为基,夫是以侯王自谓孤、寡、不谷,此其贱之本舆 yú?非也,故致数,舆 yú无舆。是故不欲,禄禄若玉,珞珞若石。
译文:【得一之用】往昔曾得到过道的:天得一而清明;地得一而宁静;神
(人)得一而英灵;河谷得一而充盈;万物得一而生长;侯王得一而成为天下的首领。推而言之,天不得清明,恐怕要崩裂;地不得安宁,恐怕要震溃; 人不能保持灵性,恐怕要灭绝;河谷不能保持流水,恐怕要干涸;万物不能保持生长,恐怕要消灭;侯王不能保持天下首领的地位,恐怕要倾覆。所以贵以贱为根本,高以下为基础,因此侯王们自称为“孤”、“寡”、“不谷”, 这不就是以贱为根本吗?不是吗?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须赞美称誉。不要求琭琭晶莹像宝玉,而宁愿珞珞坚硬像山石。
- 上士闻道,堇而行之,中士闻道,若存若亡,下士闻道,大笑之,弗笑,不足以为道,是以建言有之曰:明道如费,进道如退,夷道如类。上德如谷, 大白如辱,广德如不足,建德如偷。质真如渝,大方无隅,大器免成,大音希声,天象无形,道褒无名,夫唯道善始且善成。
译文:【闻道者各异】上士听了道的理论,努力去实行;中士听了道的理论, 将信将疑;下士听了道的理论,哈哈大笑。不被嘲笑,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。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:光明的道好似暗昧;前进的道好似后退;平坦的道好似崎岖;崇高的德好似峡谷;广大的德好像不足;刚健的德好似怠惰;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。最洁白的东西,反而含有污垢;最方
正的东西,反而没有棱角;最大的声响,反而听来无声无息;最大的形象, 反而没有形状。道幽隐而没有名称,无名无声。只有“道”,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。
- 返也者,道之动也;弱也者,道之用也。天下之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
译文:【有生于无】循环、往复的变化,是“道”运动的体现;轻微、柔弱的显现,是“道”作用的体现。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,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。
- 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万物负阴而抱阳,中气以为和。天下之所恶,唯孤、寡、不谷,而王公以自名也,物或损之而益,益之而损,故人之所教兮,议而教人,故强梁者不得死,我将以为学父。
译文:【运动与变化】道恒远,本身包含阴阳二气(两种特性),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衡的状态,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。万物背阴向阳,在阴阳特性的中和过程形成新的和谐体。人们最厌恶的就是“孤”、“寡”、“不谷”,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。某些事物,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;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。别人这样教导我,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。违背规律强行其事的人死无其所,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。
- 天下之至柔,驰骋[chěng]于天下之至坚,无有入于无间,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。不言之教,无为之益,天下希能及之矣。
译文:【刚柔】天下最柔弱的东西,能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中;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。我因此认识到“无为”(无为:即“无形”的能力与行为)的益处。“无言”的教导,“无为”的益处,普天下少有能赶上它的了。
- 名与身孰亲?身与货孰多?得与亡孰病?甚爱必大费,多藏必厚亡,故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[dài],可以长久。
译文:【权衡有度】名声和生命相比,哪一样更重要?生命和货利相比,哪一样更贵重?获取和丢失相比,哪一个更有害?过于的爱名利,必定会付出更多的代价;过于积敛财富,必定会遭致更惨重的损失。所以说,懂得满足, 就不会受到屈辱;懂得适可而止,就不会遇见危险;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。
- 大成若缺,其用不敝。大盈若冲,其用不穷。大直如诎[qū],大巧如拙,大赢如溶。躁胜寒,静胜炅,清静可以为天下正。
译文:【大成若缺】最完满的东西,好似有残缺一样,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;最充盈的东西,好似是空虚一样,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。最正直的东西,好似有弯曲一样;最灵巧的东西,好似最笨拙的;最卓越的辩才, 好似不善言辞一样。清静克服扰动,寒冷克服暑热。清静无为(无形之为) 才能统治天下。
- 天下有道,却走马以粪。天下无道,戎马生于郊。罪莫大于可欲,祸莫大于不知足,咎[jiù]莫憯[cǎn]于欲得。故知足之足,恒足矣。
译文:【知止知足】治理天下合乎“道”,就可以作到太平安定,把战马退还到田间给农夫用来耕种。治理天下不合乎“道”,连怀胎的母马也要送上战场,在战场的郊外生下马驹子。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,最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。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了的人,永远是满足的。
- 不出于户,以知天下。不窥于牖[yǒu],以知天道。其出也弥远,其知也弥少,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,不见而明,弗为而成。
译文:【修为】不出门口,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;不望窗外,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。如不思考即便向外奔逐得越远,所知道的道理也同样稀少。所以,有“道”的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,不看见也能明了“天道”,不妄为而能成。
- 为学者日益,闻道者日损,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为。无为而无不为,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,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。
译文:【无形/不显之为】求学的人,其才学一天比一天增加;求道的人,其思想(抽象结果)则一天比一天精简。精之又精,到最后以至于“无为”(无形之为)的境地。如果能够做到无为,即不妄为,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。治理国家的人,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,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,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。
- 圣人恒无心,以百姓之心为心。善者善之,不善者亦善之,德善也。信者信之,不信者亦信之,德信也。圣人之在天下,歙[xī]歙焉,为天下浑心,百姓皆属耳目焉,圣人皆孩之。
译文:【论治】圣人常常是没有私心的,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。能者擅长作为;普通人也能有作为,“德”使之擅长。信者守信,不信者也守信,“德”使之守信。有道的圣人在其位,收敛自己的欲念,使天下的心思归于纯朴。与百姓们信息互通,有道的人使他们都回到纯朴的状态。
- 出生入死,生之徒十有三,死之徒十有三,而人之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, 夫何故也?以其生生也。盖闻善执生者,陵行不遇兕[sì]虎,入军不被甲兵。兕[sì]无所揣其角,虎无所措其爪,兵无所容其刃,夫何故也?以其无死地焉。译文:【规避风险】人始出于世而生,最终入于地而死。属于长寿的人有十分之三;属于短命而亡的人有十分之三;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些,却自己走向死亡之路,也占十分之三。为什么会这样呢?因为其滋养过度了。据说, 擅于庇佑自己生命的人,在陆地上行走,不会遇到凶恶的犀牛和猛虎,在战争中也受不到武器的伤害。犀牛于其身无处投角,老虎对其身无处伸爪,武器对其身无处刺击锋刃。为什么会这样呢?因为他(拥有很大的风险阈值) 没有死亡的境地。
- 道生之而德畜之,物刑之而器成之,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,道之尊、德之贵也,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。道,生之、畜之、长之、育之、亭之、毒之、养之、覆之。生而弗有也,为而弗恃也,长而弗宰也,此之谓玄德。
译文:【玄德】道生成万物,德规范万物。万物虽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,环境使万物成长起来。故此,万物莫不尊崇道而珍贵德。道之所以被尊崇,德所以被珍贵,就是由于道生长万物而不加以干涉,德规范万物而不加以主宰, 顺其自然。因而,道生长万物,德养育万物,使万物生长发展,成熟结果, 使其受到抚养、保护。生长万物而不居为己有,抚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,导引万物而不主宰,这就是奥妙玄远的德了。
- 天下有始,以为天下母,既得其母,以知其子,既知其子,复守其母,没身不殆。塞其兑,闭其门,终身不堇。启其兑,济其事,终身不救。见常曰明, 守柔曰强。用其光,复归其明,毋遗身殃,是谓袭常。
译文:【本末相济】天地形成时没有出现万物,是后来天地生育了万物,所以天地是天下万物的父母。已经有了天地这个父母,也知道了万物这个子女的由来;通过认知万物这个子女,再来探知这个天地父母,规律将不会消亡和穷尽。如果塞住了道的“进口”,关闭了道的“出口”,天下万物将永远不能繁衍生息(四季停止)。道的“进口”和“出口”畅通无阻,四季运转周而复始,万物才能生生不息,万物永远不会灭绝。能观察到事物微小的变化,从而明白事物的发展趋势。保持柔和宁静的心态,能提高事物的辨别能力,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。借用天上的光芒,照亮所要观察的事物,明白了事物其中的道理,就不会有祸害殃及到自己;这些对事物的理解,可以永远传承。
- 使我介然有知也,行于大道,唯施是畏。大道甚夷,民甚好解。朝甚除,田甚芜,仓甚虚;服文采,带利剑,厌食而财货有余,是谓盗夸,盗夸非道也。
译文:【“异道”】虽然我有一定认知,行走在大道之上,最担心的是走上歧途。其实大道十分平坦,可是有的人偏要舍弃大道而寻觅小路。朝廷败坏,农田荒芜,仓库空虚,还穿着华丽的衣服,佩带锋利的宝剑,精美的食物早已吃厌,搜刮侵吞了大量的财货,这是盗魁贼首,此类行为不合天道。
- 善建者不拔,善抱者不脱,子孙以祭祀不绝。修之身,其德乃真;修之家, 其德有余;修之乡,其德乃长;修之国,其德乃丰;修之于天下,其德乃博。以身观身,以家观家,以乡观乡,以邦观邦,以天下观天下,吾何以知天下然?兹以此。
译文:【大道明德】擅于树立理想的人,是不会动摇的;擅于秉持目标而行事的人,是不会失去的。如果子孙能够遵循、守持这个道理,那么子孙后代将绵延不绝。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身,他的德性就会是真实纯正的;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家,他的德性就会是丰盈有余的;把这个道理付诸于乡里,他的德性就会受到尊崇;把这个道理付诸于邦国,他的德性就会丰盛硕大;把这个道理付诸于天下,他的德性就会无限普及。所以,用自身的修身之道来观察别身;以自家察看观照别家;以自乡察看观照别乡;以平天下之道察看观照天下。我如何知道天下的情况是这样呢?就是用了以上的方法和道理。
- 含德之厚者,比于赤子,蜂虿[chài]虺[huǐ]蛇弗蜇,攫[ jué]鸟猛兽弗搏,骨弱筋柔而握固。未知牝[pìn]牡之合而朘[zuī]作,精之至也;终日号而不嚘[yōu],和之至也。和曰常,知常曰明,益生曰祥,心使气曰强。物壮则老, 谓之不道,不道早亡。
译文:【返璞归真】一个人如何才能“修之于身,其德乃真”,唯有不断增厚自己的德行返璞归真,就像初生的婴儿赤条条毫无遮掩,坦荡荡心胸无私。刚从道的母体中分娩出来,其德至足至全至深至厚,还未受世俗的污染和损害,故称“含德之厚,比于赤子”。
- 知者弗言,言者弗知。塞其兑,闭其门,和其光,同其尘,挫其锐,解其纷, 是谓玄同。故不可得而亲,不可得而疏,不可得而利,亦不可得而害,不可得而贵,亦不可得而贱,故为天下贵。
译文:【修智勿显】有智慧的人不妄言(不多言),妄言者(多言者)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。关闭入口,堵塞出口,收敛光耀,同于平常,不显锋芒,解除干扰,即是玄妙齐同的境界。达到“玄同”境界的人不因得而显亲分疏、趋利避害、区分贵贱,才能为所有人尊重。
- 以正治邦,以奇用兵,以无事取天下。吾何以知其然哉?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,人多利器而国家滋昏,民多伎能而奇物滋起,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。是以圣人之言曰:我无为也而民自化,我好静而民自正,我无事而民自富, 我欲无欲而民自朴。
译文:【以正和,以奇胜】以正道去治理国家,以奇巧、诡秘的办法去用兵, 以不侵扰百姓去治理天下。我怎么知道是这种情形呢?根据就在于此:天下的禁忌越多,而老百姓就越陷于贫穷;人民的锐利武器越多,国家就越陷于混乱;人们的技巧越多,邪风怪事就越闹得厉害;法令越是森严,盗贼就越
是不断地增加。所以有道的圣人说,我“无”为(无形/不显之为),人民就自我化育;我好静,人民就自然富足;我无欲,而人民就自然淳朴。
- 其政闵闵,其民屯屯,其正察察,其邦缺缺。祸,福之所倚;福,祸之所伏, 孰知其极?其无正也,正复为奇,善复为妖。人之悉也,其日固久矣。是以方而不割,兼而不刺,直而不绁[xiè],光而不曜。
译文:【两仪互转(灰度)】为政粗犷宽厚,百姓淳厚质朴,为政琐細严苛, 百姓奸诈狡猾。祸兮福之所倚。福兮祸之所伏。谁能知道它们的界限?(祸福无常)没有一定的准绳。正复为奇,善复为妖,世人都知道,这是古老的道理。所以,(为人处世):方正而不损害(他人),兼容而不讥刺, 直率而不固执,明亮而不耀眼。
- 治人事天莫若啬,夫唯啬,是以早服。早服是谓重积德,重积德则无不克,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,莫知其极可以有国,有国之母可以长久,是谓根深固氐长生久视之道也。
译文:【如何长治】治理天下要收敛,如要收敛,必须尽早准备。早作准备, 就是不断地积“德”(效果累计);不断地积“德”,就没有什么不能攻克的;没有什么不能攻克,那就无法估量他的力量;具备了这种无法估量的力量, 就可以担负治理国家的重任。有了治理国家的原则和道理,国家就可以长久维持。国运长久,就叫做根深祗固,符合长久维持之道。
- 治大国若烹小鲜,以道莅[lì]天下,其鬼不神。非其鬼不神也,其神不伤人也。非其神不伤人也,圣人弗伤也。夫两不相伤,故德交归焉。
译文:【氣运】治理大的国家,如同烹煎很小的鱼一样,运用“道”的原则去治理天下,那些鬼怪就起不了作用了。不是鬼怪起不了作用,是其作用也不伤害人。不是其作用不伤害人,掌握规律的人是不受伤的。这样,未知的风险与正常的规律互不相伤,所以人们就能彼此相安无事了。
- 大邦者,下流也,天下之牝也,天下之交也,牝恒以静胜牡,为其静也。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国,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。故或下以取,或下而取。故: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,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。夫皆得其欲,则大者宜为下。
译文:【上下与大小】大国甘居于江河的下游(不让他人感到危险或压力),下游是百川所归之地。雌性能以静胜于雄性,就在于她以静而居下。所以, 大国对于小国谦下,就可取得小国的信任。小国对大国谦下,才能取得大国的信任。所以,谦下可以让人信任,谦下可以被人信任。大国不过分要求领导小国,小国不过分要求麻烦大国,大国小国都各取所需,大国应以谦下为宜。
- 道者万物之主也,善人之宝也,不善人之所葆也。美言可以市,尊行可以贺; 人人之不善,何弃之有?故立天子置三卿,虽有拱之璧以先驷马,不若坐进此道。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?不谓求以得,有罪以免与?故为天下贵。
译文:【“道”之用】道是万物的主宰,是有能者的法宝,普通人也期望拥有。美好的言行能换取尊敬,礼貌的行为可以使人愉悦。人人都是普通人,天道不弃。立天子,设三公,即使通过献上美好的玉石、珍贵的车辆来讨好王公, 不如参透道的规律。古时为什么要重视道?不是为了有求即得,有罪能免, 其中的道理才是值得借鉴的。
- 为无为,事无事,味无味,大小多少,报怨以德。图难乎其易也,为大乎其细也。天下之难作于易,天下之大作于细。是以圣人终不为大,故能成其大。夫轻诺必寡信,多易必多难。是以圣人猷难之,故终于无难。
译文:【做事:小处着手】行规律指向的“为”,做规律指向的“事”,尝规律涵盖的“味”,大小多少的度量,按规律的尺度回报“怨”(缘由)。打算克服困难要从容易处入手;实现远大理想要从细小处开始。天下的难事必须从容易处做起;天下的大事必须从细小处做起。因此圣人看着不做大事,才能成就大事,轻易答复别人的要求,势必要失信,把事情看得很容易势必会遇到很多困难。因为圣人遇事总是看得困难些,所以最终就没有困难了。
- 其安也,易持也。其未兆也,易谋也。其脆也,易判也。其微也,易散也。为之于其未有也,治之于其未乱也。合抱之木作于毫末,九尺之台起于蔂土, 百仞之高始于足下,为之者败之,执之者失之。是以圣人无为也,故无败也, 无执也,故无失也。民之从事也,恒于几成而败之,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。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,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,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。
译文:【做事,贵以恒】局面安定时,容易保持和维护;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, 容易谋划;事物脆弱时,容易消解;事物细微时,容易散失;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;治理国政,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。合抱的大树,生长于细小的萌芽;九层的高台,筑起于每一堆泥土;千里的远行,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。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,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。因此圣人按规律做为,所以也不会失败,由规律驱动,所以也不会损失。人们做事情,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,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,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,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。因此,有道的圣人追求他人所不追求的,不占有稀有难得的货物,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,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,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妄加干预。
- 故曰:为道者非以明民也,将以愚之也。民之难治也,以其知也。故以知知邦,邦之贼也;以不知知邦,邦之德也。恒知此两者,亦稽式也。恒知稽式, 此谓玄德。玄德深矣远矣,与物反矣,乃至大顺。
译文:【“小民小智,大道大慧”】(让所有人都得到智慧是不可能的)结论: 追求理想的人,不是教导所有人智慧,而是保持其纯朴本性。百姓之所以难于治理,是因为其本身不智慧却有小聪明。所以聪明为前提去审视邦国,就是邦国的“贼”;不以聪明为前提去审视邦国,才是邦国“德”。铭记以上的两种方式,也就是做事的标准公式。铭记并贯彻做事的标准公式,这就是“玄德”。玄德深远,事物反转,最终将全部顺利。
-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,以其善下之也,故能为百谷王。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,必以其言下之。其欲先民也,必以其身后之。故居前而民弗害也,居上而民弗重也,天下乐推而弗厌也。以其无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
译文:【“无”争之争】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,乃是由于它擅于处在低下的地方,因此能够成为百川之王。所以,想要领导人民,必须对人民表示谦下,想要领导人民,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面。所以,有道的人即便地位居于前,人民未感受损;即便地位居于上,人民不觉沉重。天下的人民都爱戴且不厌倦。因为他以“无”相争,所以天下没有谁能和他相争。
- 小邦寡民:使有什佰之器而毋用,使民重死而远徙。有车舟无所乘之,有甲兵无所陈之,使民复结绳而用之。甘其食,美其服,乐其俗,安其居。邻邦相望,鸡犬相闻,民至老死不相往来。
译文:【国小民稀】小国人少实力弱小,使得大型战车无用武之地,让人民保护自己、珍爱生命而避开战火;虽然有战车战船,没有乘坐的必要;虽然有盔甲兵器,也没有列阵迎敌的必要;使得人民重新用于生活。他们的食物可口,他们的衣服美丽,他们的风俗欢乐,他们的居所舒适。国与国之间相互守望,鸡犬的叫声都可以互相听见,但两国的人民从生到死,也不互相往来。
- 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。知者不博,博者不知。善者不多,多者不善。圣人无积:既以为人,己愈有;既以予人,己愈多。故:天之道,利而不害;人之道,为而弗争。
译文:【“无”积】真话不一定美好,美语未必可信;明白的人不一定博学, 博学的人未必明白;善良的人不过欲,过欲的人不善良。圣人“无”积:为他人着想越多则自己拥有越多,给予他人越多则自己拥有越多。所以,天之道,给予利而未予其害(给予人获得感,不予人损失感);圣人之道,有所作为而不争其利。
- 天下皆谓我大,大而不肖,夫唯肖故能大。若肖久矣,其细也,夫我恒有三宝,持而保之:一曰慈;二曰俭;三曰不敢为天下先。慈故能勇,俭故能广,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事长。今舍其慈且勇,舍其俭且广,舍其后且先,则必死矣。夫慈,以战则胜,以守则固,天将健之如以慈垣之。
译文:【如何为天下“先”】天下之人都说“道”博大精深且不似以往,正因为它不似以往,所以才能博大精深;若同以往的“道”相似,时间久了就会变得细微。一直以来我自认为有三件法宝:一是“慈”,二是“俭”,三是不敢为天下先。有“慈”就能够拥有勇气、具备勇敢;有了自我约束的“俭” 就能够累积并扩张;能不为天下的“先”(参考 66 章“无”争),才能够有所成就且作用长久。如今,舍“慈”,舍“检”,只想着为“先”、为“上”,这就是自寻死路!以慈而战则可以战无不胜,因慈而守则可以固若金汤。天将降大任于某人,就会用“慈”保护他使其成长。
- 善为士者不武,善战者不怒,善胜敌者弗与,善用人者为之下,是谓不争之德,是谓用人,是谓配天,古之极也。
译文:【“善”之道】擅于当官的人不外显武力,擅于战斗的人不怒,擅于胜利的人不会给对手可乘之机,擅于用人的人懂得放权于下。这就是不争之德、用人之道、顺其自然,古往今来最高的追求。
- 用兵有言曰:吾不敢为主而为客,吾不进寸而退尺。是谓行无行,攘无臂, 执无兵,乃无敌矣。祸莫大于无敌,无敌近,亡吾葆矣。故乘兵相若,则哀者胜矣。
译文:【“兵”之道】用兵之道,曾有言说:吾不敢以主人自居而是作为客人, 吾不敢得寸进尺而以退为进。这就是行踪神出鬼没、出击如臂使指、军心凝聚为一、必胜之时全军突击。灾祸没有大于“无”敌,“无”敌将近,必将盛极而衰。所以说两军实力相当的时候,以“哀”者心态参战的一方更易获胜。
- 吾言,甚易知也,甚易行也,而人莫之能知也,而莫之能行也。言有君,事有宗,其唯无知也,是以不我知。知者希,则我贵矣,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。译文:【论“知行”】我的言语很容易理解,很容易实行,但是天下竟没有谁深入理解,没有谁能坚持施行。言语有重点,事务有主次,只有“无”可知, 所以不是普通人所能理解的。因为能理解的人很少,如此才显得我的“道” 高深莫测。因此,圣人总是穿着粗布衣服,怀里揣着美玉。
- 知不知,尚矣。不知不知,病矣。是以圣人之不病,以其病病也,是以不病。
译文:【大智慧:空杯永续】知道自己不懂,值得尊敬;不知道自己无知,这就是灾祸。正因如此圣人才没有灾祸,因为圣人把无知当作缺点去弥补,所以他终将不被困扰。
- 民之不畏威,则大威将至矣。毋狎其所居,毋厌其所生。夫唯弗厌,是以不厌。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,自爱而不自贵也,故去彼取此。
译文:【善“与”兴业】百姓不畏惧威胁,那么巨大的危险就要来临。不要看不起百姓的居所,不要厌恶百姓的出身。只有不嫌弃百姓,才不会被百姓嫌弃。正因如此,圣人有自知之明而又不会自视清高;爱惜自身而又不抬高自己。所以要舍弃后者而采取前者。
- 勇于敢者则杀,勇于不敢者则活,此两者或利或害。天之所恶,孰知其故? 天之道,不战而善胜,不言而善应,不召而自来,繟然而善谋,天网恢恢, 疏而不失。
译文:【行为“阈值”】勇于强者则将失去生命,勇于弱者则可存活于世。以上两种结果,或有利或有害。天所厌恶的,谁知道是什么缘故?天之道,不战斗也能取胜;不言语也能应对;不召唤而自动到来,坦然而擅于安排筹划。天网无边无际,看似疏松但却没有遗漏。
- 若民恒且不畏死,奈何以杀惧之也?若民恒且畏死,而为畸者吾将得而杀之, 夫孰敢矣?若民恒且必畏死,则恒有司杀者。夫代司杀者杀,是代大匠斫也。夫代大匠斫者,稀有不伤其手矣。
译文:【论“邢”罚(惩罚)】假如民众不害怕死亡,则没有办法用死来恐吓他们。假如人民害怕死亡,而我们将为非作歹者杀死,谁还敢如此!假如人民一直害怕死亡,那么行刑者会一直存在。司刑者去行刑的情况,就如同高明的木匠去砍木头一样;那些司刑者,从未伤及自己的人极其稀有。
- 民之饥也,以其上食税之多也,是以饥。百姓之不治也,以其上之有以为也, 是以不治。民之轻死也,以其求生之厚也,是以轻死。夫唯无以生为者,是贤贵生。
译文:【“高”德“上”治】国民饥饿,就是由于谷物赋税太多了,因此吃不饱。百姓难以治理,是由于政令繁多且苛刻,所以百姓不再安定。人民之所以不怕死亡,是由于(与死亡相比)求生存、求发展的愿望非常强烈,才能不怕死。只有不以生存为唯一目的(而是致力于更高的理想),才是贤明高贵的生命。
- 人之生也柔弱,其死也坚强。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,其死也枯槁。故曰:坚强者,死之徒也;柔弱微细者,生之徒也。是以兵强则不胜,木强则梗。恒强大居下,柔弱微细居上。
译文:【生死“阈值”】人生命是柔弱的,身死也坚强直挺。草木万物生长的时候也是柔软脆弱,死后变得枯萎易碎。所以说:僵硬固化属于死亡之道, 柔弱细微属于生存之道。因此,兵强未必能取胜,木质过硬则变为梗结。强大经常要处于下位,柔弱微细居于上位。
- 天下之道,犹张弓者也。高者抑之,下者举之,有余者损之,不足者补之。故:天之道,损有余而益不足。人之道则不然,损不足而奉有余。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?唯又道者乎?是以圣人为而不恃,功成而不居也。若此,其不欲见贤也。
译文:【天道】天之道,就像张弓射箭。弦拉高了就压低一些,低了就举高一些;用力过满就放松一些,力量不足就补充一些。因此“天之道”,是减少多余的而补充不足的。“人之道”就不是这样的,减少不足以助长优势。谁能够比天还有余,而又可取并奉献给“天”呢?只有“天之道”和“人之道”结合。正因如此,圣人才作为而不占有,功成而不居功。这样,他依然不愿意被人恭之以“贤”。
- 天下莫柔弱于水,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,以其无以易之也。水之胜刚也, 弱之胜强也,天下莫弗知也,而莫之能行也。故圣人之言曰:受邦之垢,是谓社稷之主;受邦之不详是为天下之王。正言若反。
译文:【王】天下柔弱之物莫过于水,而攻坚克强却是天下无双,因为它靠“无”起作用。柔可胜刚,弱可胜强,没有不知这个道理的,但是却没有谁能践行。以前圣人说过:承担国家的屈辱,才能成为国家的主人;承受国家的危机,才能成为天下的王者。真理不同常理,有其“悖论”表象。
- 和大怨,必有余怨,焉可以为善?是以圣人右介而不以责于人。故有德司介, 无德司彻。夫天道无亲,恒与善人。
译文:【“契”约】缓和深重的怨恨,必然会有剩馀的怨恨,这怎么可以算是妥善呢?因此,圣人保存借条,但并不以此索取。所以,有德就按照约定履行债务,不德或失德之人则交于司法处罚(彻:裁撤、拆除)。“天”的道就是一视同仁,一直赐予妥善处事之人。
关注我们: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:扫描二维码 号名称暂无
版权声明:本文为原创文章,版权归 明月SEO 所有,欢迎分享本文,转载请保留出处!